开课对象: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大三学生。
开课学期:每年秋季学期
上课形式:课堂讲授、课后练习、课外实验与参观
课程内容: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水文学”不仅是水利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地理学科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
早在1938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利组就开设了水文学课程,并培养了一批我国早期的水文学家,如刘光文教授等。1952年清华大学成立水利工程系,设立了工程水文与水能利用教研组,由原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施嘉炀教授任主任,1993年更名为水文水资源教研组,2000年更名为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目前,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有工程院院士1人(雷志栋教授),教授5名,双聘教授2名,副教授3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2名,工程师1名。清华大学水文学课程一直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著名学者施嘉炀教授、黄万里教授、廖松教授、王燕生教授等为水文学课程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早在20世纪50年代,黄万里教授讲授工程水文学课程并编写了《工程水文学》教材(电力工业出版社,1957)。廖松教授、王燕生教授等先后在全国高等学校水文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中担任委员,廖松教授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工程水文学》(第一版,1985年)的编写,王燕生教授主持了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工程水文学》(第二版,1991年)的编写,对全国水文学学课程建设和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适应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新形势,2004年开始对《工程水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着手编写适应教学要求的新教材,并开始了精品课程建设。2005年将原来的《工程水文学》课程(48学时)调整为水文学系列课程,包括《水文学原理与应用》(32学时)、《水文学原理与应用》(II)(32学时)及《工程水文设计》(16学时)。《水文学原理与应用》为流域水文学部分,系统介绍了流域水循环的现象和原理,水文计算和分析方法,以及工程水文设计方法等;《水文学原理与应用》(II)为地下水文学部分,教学内容以饱和带和非饱和带中地下水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为主。改革后的水文学系列课程拓宽了水文学的知识面,适应了水文科学的发展趋势,2008年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